一、现代产业体系与传统产业体系的区别
在实践上,现代产业体系与传统产业体系在生产方式、分工方式及产业组织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它是现阶段及未来产业发展在技术、结构、模式等方面的典型体现,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创新性。熊彼特理论认为,创新是产业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本质即创新性,具体表现形式为创新形式多元化、创新深度加强化以及创新扩散广泛化。
【资料图】
二是融合性。生产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使得产业融合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产业体系的融合既包括高新前沿技术和信息化对各次产业的渗透融合,也包括不同产业间产业链互补联结的延伸融合以及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
三是开放性。现代产业体系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资源禀赋格局为基础前提,一方面充分利用全球产业技术革命下的创新扩散效应和要素重新配置效应,另一方面要面对全球经济体争夺创新制高点和核心要素的激烈竞争,以开放性、网络性和独特性面对分工、创新和竞争的全球化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前提。
四是需求导向性。相较于传统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强调以高端化、个性化、智能化、服务化的供给满足市场的异质性需求,以供需双向同步切入提升供给灵活性和供需匹配度,最大限度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
当前,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影响到产业体系供给韧性和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经济循环存在“堵点”,直接制约着大循环。不少产业核心技术大多依赖国外供给,国际经济循环中存在“卡点”,相关产业在全球经济循环中缺少话语权和主动权。
二、提升产业创新力和水平的重点
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积极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对接融合,把握住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高级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和趋势,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最终通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整个产业体系创新水平提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建立起要素高效配置、产业有机协同的体制机制,从而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高效协同的产业体系发展格局。没有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就不能有序承转联通,供给和需求无法高效动态平衡,经济循环就无法畅通无阻。
目前,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实体经济产业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产业体系协同的两大突出问题。要从促进产业协同入手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做好三方面改革。
一是深化科技和产业创新体制改革,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完整的创新体系,修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之间的链条缺失,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二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力量培养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人才,形成实体经济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体制机制。
三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切实解决“脱实向虚”结构失衡,健全实体经济中长期资金供给制度安排,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
产业基础能力是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强化产业基础能力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当务之急。要在产业竞争力评估和调查工程中重视产业基础能力的评估,在实施基础再造工程中形成一批再造产业基础能力的核心工厂,从而集成要素、优化流程、培育人才,提高产业基础能力。
标签: